拉孜县简介

中文名称

拉孜县

外文名称

Lazi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下辖地区

2个镇、9个乡

政府驻地

曲下镇

电话区号

0892

邮政区码

858100

地理位置

日喀则市中部

面积

4505平方公里

人口

52616人(截至2011年)

方言

藏语

气候条件

高原气候

机场

日喀则和平机场

火车站

日喀则站

车牌代码

藏D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处于东经87°24′-88°21′,北纬28°47′-29°37′之间,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拉孜县历史悠久,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南部,拉叶(拉孜——新疆叶城)公路即219国道由县辖查务乡驻地起始并与318国道相连,向西北可经阿里至新疆叶城,两条国道在本县境内总长122公里。县驻地曲下镇东距日喀则市145公里,经日喀则至拉萨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则西部大县之一, 2004年,将拉孜定位为“西部重镇”;2005年,将拉孜确定为“日喀则西部经济中心区”;2007年,将拉孜列为西部经济强县。2011年,进一步将拉孜定位为“日喀则西部中心”。根据地委对我县发展的定位,我们对建设“西部中心”目标赋予了新的具体涵义,即建设“人文环境浓郁、和谐有序稳定、功能设施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百姓富裕安康”的新拉孜。拉孜县辖9乡2镇(其中半农、半牧乡四个),98个村民委员会(其中纯牧业村10个),全县共有445个居民居住自然村和二十多个游牧落住点。拉孜县历来是西藏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和平解放以来,中央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特别是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拉孜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粮油总产持续上升,同时,拉孜县也是自治区十个重点商品粮基础县之一,“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的十八个县之一,是西藏自治区西部农业与牧业生产的结合部。到2010年底,拉孜县总人口为53516,男女比例为1:1.01,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7.92。拉孜县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藏族的聚居地,在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均为进藏。藏汉人口比例为1:0.0015。自1915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选派了大批内地干部进藏工作,这些干部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扩大了党的影响,宣传贯彻了党的政策,使汉、藏民族关系逐步改善,现在拉孜县藏汉人民空前团结,关系融洽和谐。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采取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先后选派了五批上海援藏干部到拉孜县工作,促进了拉孜快速发展,繁荣稳定。二、历史沿革拉孜是西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吐蕃王朝时期之前,部落分居,地界混乱,元朝正式统一西藏并归入其版图后,萨迦地方政权在拉孜一带设置千户、百户。帕莫主巴,藏巴第司和原西藏等地方政权均分别在管辖区域内设置拉孜和彭措林两个宗(相当于县)以及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奚卡,并直接归属地方政权管理。从1713年起清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并通过达赖噶厦政府将原归嘎厦政府管辖的后藏部分地区封给班禅额尔德尼,扎什伦布喇章(即班禅堪布会议厅)管理直至民主改革。拉孜宗,彭措林宗(不含柳、西嘎、扎西岗、若作,这四个奚卡仍归西藏地立政府达赖嘎厦政权直接管理)从那时起就由扎什伦布喇嘛管理。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并将原彭措林宗,拉孜宗和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奚卡合并,设置了拉孜县。拉孜县人民政府于1959年12月正式成立,当时县政府防地为拉孜雪(现拉孜镇),录属中共日喀则分工委和日喀则地区专员公署(现行政公署),1968年7月,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拉孜雪迁驻曲下区(现曲下镇)。曲下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镇建筑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0.5万左右,县城海拔4010米,镇内有农机修配厂,粮油加工厂,自来水站,影剧院,农贸易市场,广播电台,中学,完全小学,医院,书店,多家商店,饭店,汽修部,宾馆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主要街道也均铺设成柏油路面。另外,拉孜地处拉萨至樟木口岸的黄金旅游线上,每年过往中外游客数以千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拉孜呈现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三、社会发展状况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拉孜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勤恳创业,努力发展经济,50年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一)农牧业发展状况民改后,拉孜县委政府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在坚持和完善“三个长期不变”(在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狠抓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大搞水利,改进耕种制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实行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粮油产量大幅度提高。2008年拉孜县粮食总产量达8041.8万斤,油菜763.68万斤,蔬菜4893万斤,各项农牧业经济指标情况比1951年翻了近十倍.在此基础上拉孜西瓜和拉孜菜籽油等产品现已成长为拉孜县的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切实为农牧民增收开创了新路子.本县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料作物是油菜籽、蔬菜主要是萝卜、土豆、白菜、西红柿、黄瓜等。牧业是拉孜县第二大支柱产业,民主改革前发展缓慢,民改后,通过狠抓牧管理,调整畜群结构,畜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场建设,使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到2008年的牲畜存栏数为33.5万头(只、匹)年全县牲畜存栏达28.52万头(只、匹),全年出栏牲畜总头数达5.6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948.75吨,其中提供商品肉100吨,酥油72吨,山绵羊至产量78吨,山羊绒,牛绒15.4吨,山绵羊皮,牛皮7.3吨,全县人均占有牲畜7.6头(只)。本县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羊、鸡等。林业生产方面在解放前几乎为零,解放后特别是自1980年后发展较快。经济林木树种主要是藏青杨,藏红柳、沙棘树,银白杨,榆树,剌柴等,果木树种有苹果树,桃树,核桃树等。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区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较1980年以前有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的劳力已占当时劳力总数的15%左右,副业总收入达300多万元。2008年,全县人均收入达2907元。民改前,拉孜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手工业也十分落后,民改后,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企业2个,即粮油加工一个和械修造一个,职工人数达35人,全县工业产值为12.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1%,主要产品为糕点、青油、面。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